人生有无限种可能,请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

过去的几天里,我们共同读完了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的《刀锋》,了解了一个探索人生哲学与真理的故事。

今天,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篇故事,问一问自己毛姆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?

初读完此书,读者难免会感到困惑不解。

故事开始于拉里在战争中失去了亲密的战友,他对世间为何有恶产生不解,对生命中的不幸产生了巨大的无力感。因此拉里踏上了追寻上帝和真理的旅程。

读者对拉里的解答满怀期待,可惜直到最后,毛姆也没有确切地写出拉里寻求了那么久的答案是什么。

他只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轮廓,用晦涩的印度教教义作为了解答,大多读者还是不知道那个所谓的真理是什么。

毛姆是否野心太大,将故事的中心定得太高,最后苦于能力有限而在结尾处草草了事呢?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。

毛姆所提出的问题,是没有哪一本书、哪一个作家或哲学家能够解答的普世问题,千百年来都未曾有人给出准确的答案,可是这些问题又像一个神秘的宝藏,让人们趋之若鹜。

小说家的职责,就是用主角的矛盾表现人们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困惑。

说到底,如何用晦涩的哲学来解答宏大的问题并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,也不是毛姆的最终目的。

他真正的目的在于将读者带入一个矛盾的情境中,完成与读者的对接。毛姆的出色之处就在于他能抓住每个人心中都曾一闪而过的思考,并将它放大为一个故事。

在拉里的故事中,毛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:精神与物质究竟谁才应该是我们追寻的终极目标。

不知你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纠结,有时你想做别人眼中的正常人、成功者;有时你又只想做自己,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,忘掉世俗强加于你的身份约束,不理睬任何人对你的指指点点。

这两种想法像要将你撕裂一般折磨着你。在《刀锋》里,我们就得以见到这两种思想的对峙。

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去,看一看角色对于精神与物质的追求是如何对峙的。

《刀锋》中的人物,被毛姆分成了两大对峙的阵营:

一方以拉里为代表,崇尚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,他们不信仰权钱,也不屈服于任何社会行为准则;

另一方以伊莎贝儿、艾略特等人为代表,在他们心中物质是与悲喜紧密相连的,社会体系下所认定的成功,就是他们毕生所求。

在故事中,拉里是一种精神的表达。他本不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,可是却因为战争中的一场灾难,开始思考普世的哲学问题:恶为什么存在,人生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。

这种思考并不能说明拉里是特殊的,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曾闪现过这些问题。真正将拉里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的,是他追寻问题的勇气与决心。

人生有无限种可能,请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

因为思想上的一个火苗,他就毅然放弃他在社会中拥有的一切,踏上了一场在虚无中寻找答案的旅程。拉里的勇气与决心,是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。

相比之下大多数人只会无端空想,那些社会体系下的条条框框是他们的牵绊,他们一生不能挣脱物质的束缚,因此得不到真理。

故事最后,拉里选择重新投身于生活,混迹于茫茫人海中体会人生百态,用自己的思想来照亮处在人生迷茫中的人。

西里·甘乃夏曾教育他说:脱离苦海要去掉一个“我”字,因此拉里散尽了钱财,成为了绝对自由的人。

在众多的配角中,能被划分至拉里阵营的,恐怕只有悲剧的索菲了。拉里说她拥有一个美好的灵魂,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读书多,更因为在她身上有着丰富的感情。

她曾爱得那样无私,地位、金钱都不足以将她束缚,只是生活的不幸偏偏降临在她的头上,让她落入了精神的深渊。

如果拉里的经历告诉我们精神的世界是平静美好的,那么索菲的经历就警醒世人,精神也是可怕的。

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故事开篇引用的《奥义书》中的一句话: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,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。

当人们义无反顾地寻求得救之道时,他们就变得如锋刃一般具有毁灭性,拉里毁灭了他和伊莎贝儿的爱情,而索菲毁灭的是她自己。

拉里和索菲的对立面,是伊莎贝儿、艾略特和格雷等人。按照社会的评判标准,伊莎贝儿简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。

她的原生家庭富足高贵,她本人也长得漂亮优雅,不仅如此她还比多数女人都聪明、明事理。

可是伊莎贝儿是一个极其贪婪并且自私的人,她不惜用计伤害索菲,让她重新掉入生活的深渊。

她不在乎和拉里还是和格雷结婚,只要他们能给她富足的生活。她对他们的感情不是单纯的爱,而是强烈的占有欲。

伊莎贝儿最终如愿以偿,可是曾经和他相爱过的拉里,却终没有在心中为她留一个位置,这就是对她的自私自利最大的惩罚吧。

艾略特将社交活动看得比一切都重要。可是这样一位游走在社交界,并且拥有广泛人脉的人,在病重之时却没人前来探望,只能孤独地躺在病榻上。跟随他多年的男仆也盼望着他快点死,这样他就可以拿到自己的赡养费。

艾略特穷尽一生,追求的不过是巨大的虚无,一切满足都在生命最后一刻支离破碎,这不禁让人感到可悲和可笑。

格雷虽然存在感很低,但是在毛姆的只言片语中,我们也能推测出他的形象。格雷不似伊莎贝儿那般自私,他真诚地爱着伊莎贝儿和两个女儿。

人生有无限种可能,请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

可是格雷是个不大聪明的人,他努力地迎合世俗的标准,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,当他努力维护的形象因为经济危机成为泡沫时,他就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,将自己看做人生的失败者。

当你被迫接受了世俗的标准,世俗也就绑架了你。让你在金钱、权利中失去自我意识,一旦你失去了那些东西,人就像失去了灵魂一般。

毛姆对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宽容与同情,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荒唐或恶毒的事,他都带着理解去塑造他们。

也许这个故事中最具有智慧的人并非拉里,而是毛姆自己,他始终不带一丝偏见地观察每一个人物,分析他们的内心,并将他们呈现给读者。

有人说,你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,但是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,毛姆就是一位具有无限生命宽度的人。他理解每一个人的选择,接受每一种生活方式,用包容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,因此世界在他眼中是丰富多彩的。

而艾略特和伊莎贝儿一类人,将自己束缚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,狭隘地对待别人,无疑是缩短了人生的宽度。

毛姆最终没有道出世界的真理,也没有告诉我们,人究竟要像拉里一样活,还是要像伊莎贝儿一样活,这些问题将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。

小说家的目的是带给我们思考,为我们提供一种解答思路,在合适的时候,它必定会发挥其作用。

《刀锋》的最后,寻求真理的拉里回归了茫茫人海,选择体会人生百态。所以说复杂的人生奥秘不一定藏身于静谧的山林中,倒极有可能藏于这万千世界中。

故事中每个人的终点都不尽相同,可是谁都觉得自己获得了完美的结局。

所以,无论是追求精神的富足,还是物质的享受,无论是放浪形骸,还是安稳度日,只要是适合你的生活,你为何不放手去追求呢?

人生本就有无限种可能,请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中。

  • 标签:
  • 发表日期:2020-03-05 05:25:38 编辑:每日金句